安东环球APP
点击下载 arrow-left

“十四五”期间我国票据文化回顾

来源于: 本站

2025-09-23 18:00:05

展开全文

【摘要】

票据文化作为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票据市场运行效率与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本文在深入剖析票据文化,阐述其概念、特点及与金融文化的紧密联系,并认真回顾了“十四五”期间票据文化在数字化、合规性、创新性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发展特点。

一、票据文化的概念、特点及与金融文化的关系

(一)票据文化的概念

票据文化是在历史发展和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是理念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文化。从本质上讲,票据作为一种金融工具,承载着信用与契约的核心要素,而票据文化便是在票据相关活动中孕育而生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行业精神的集合体,并在实践中得以沉淀与升华。从历史溯源来看,古代的“飞钱”“交子”等早期票据形式,虽与现代票据在形式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已然具备了票据文化的雏形,彰显出信用流通与资金融通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与金融体系的完善,票据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涵盖了从票据的发行、流通、承兑到贴现等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与行为模式。

(二)票据文化的特点

1.契约精神至上的法治文化。 票据的本质是“有价证券”和“要式证券”,广义票据的契约基因可追溯《周礼·质人》云:“大市以质,小市以剂”,作为买卖交易凭证,可视为票据雏形,且已普遍应用。当今,其签发、背书、承兑、保证、付款等行为严格遵循《票据法》及相关法规,从票据的形式要件到票据行为的规范,从市场准入到风险管控,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合规要求。票据文化首先体现为对契约神圣性和法律强制性的遵循尊重,确保票据行为的合法合规,维护票据的无因性和文义性,确保了票据市场的公平、公正与有序,维护了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2.商业信用为本的诚信文化。票据的生命力源于其所承载的商业信用,唐代“飞钱”,商人凭券异地兑付,开创“人凭信而立,财依契而通”的信用模式;宋代交子以官方信用背书实现纸币流通,元代“盐引”则以特许经营权为信用锚点。明清晋商票号(1823年日升昌创立)通过“汇票见票即付”制度,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信用网络,即“万两银子一句话”的行业准则。票据文化内核是重信守诺,持票人善意取得票据权利,承兑人承诺到期付款,出票人保证票据被兑付,无论是商业承兑汇票基于企业商业信用,还是银行承兑汇票依托银行信用,这种信用承诺是票据得以流通的基础,也是票据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3.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文化。票据诞生于真实的商品交易和劳务给付,并逐步发展出流转、结算、融资等功能属性,其根植产业、服务实体的特性是其区别于创造金融工具的关键。观史可知,蜀地由商铺联合发行交子,随着十六家商铺经营日渐衰败,开始出现小范围内的交子兑付危机,诉讼案件频发,后依托官府信用的交子很快恢复正常发行。可见票据文化天然蕴含着贴近产业链、服务中小微企业、促进商品流通、优化商业信用的价值导向。

4.历史积淀与时代创新融合的演进文化。从古代的“飞钱”“交子”到近代的庄票、汇票,再到现代的电子商业汇票,票据形态和制度不断演进。即使在战火纷飞的近代,相较于其他传统金融类业务,票据审时度势,顺应了社会变革和金融发展的“时”,并依托其自身具有“信”和“新”的特质,没有走向消亡反而进一步发展,清朝时票据贴现已经产生,票据融资功能逐步显现,这为民国时期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加强奠定了基础。票据文化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展现出拥抱科技创新的开放态度,具有传承性与创新性并重的特点。

(三)票据文化与金融文化的关系

1.票据文化是金融文化的重要分支。金融文化涵盖了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票据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历史发展和实践积淀形成的,秉持着诚实守信、服务经济、汇通天下、守正创新、合规稳健的文化基因,亦是理念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文化。同时,票据文化又以其独特的票据活动为载体,票在支付结算、短期融资领域的独特实践,丰富和发展金融文化的内涵,是其重要的细分领域和微观基础,丰富了金融文化的内容。

2.票据文化与金融文化具有价值互联性。一方面,金融文化的发展为票据文化提供了宏观的文化环境与价值导向,影响着票据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与观念。另一方面,票据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推动了金融文化的进步,票据文化中的创新理念、服务意识等不断融入金融文化,促进金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在风险领域,金融文化强调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票据文化中的契约精神、以义取利、规范操作、科技风控、信息披露等等,正是防范票据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的具体实践,构成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

3.票据文化在金融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票据文化建设应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通过弘扬票据文化,可以增强金融市场的信用意识,提升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推动金融创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加强金融行业自律,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为金融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同时,票据丰富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秉持“义以生利”的基础理念,依托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的“契约”,成为服务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提供重要的基石,在避免“内卷式”恶性竞争,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等方面,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服务优化和品牌塑造中,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文化氛围。

二、“十四五”期间票据文化发展回顾

(一)“十四五”期间票据文化发展回顾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速,金融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在这一背景下,票据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深化供给侧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票据文化也随之深化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显著增强,票据“普惠”与“直达”文化精准施策。一是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票据以其受众广泛、流程便捷、成本可控等优势特点,成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工具。供应链票据平台的推广实现了核心企业信用向多级供应商的穿透,显著提升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2024年该业务总量已经增长至4367亿元,较前一年增长95%,累计业务总量超过8800亿元,截至2025年6月,已获准接入票交所的供应链平台达到43家。二是支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对标金融五篇大文章,票据资金在一级市场更多投向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叠加再贴现政策的适时调整引导金融机构引导资金流向,推动票据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绿色票据”、“科创票据”等创新品种探索发展,经统计,2024年科技服务业用票金额突破14.8万亿元,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票据占比持续居于七成以上的高位。三是优化企业融资成本。在货币政策和市场传导的共同作用下,票据市场利率总体下行并保持相对稳定,有效降低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2024年票据贴现加权利率1.51%,同比下降27个基点,较LPR(1Y)低183个基点,成为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2.市场规范化与透明度提升,合规与风控文化持续强化。一是制度基础不断夯实。《商业汇票信息披露操作细则》于2023年起施行,要求承兑人按规定披露票据承兑信息和承兑信用信息,显著提升了市场透明度,强化了对承兑人信用的市场约束,截至2024年末,该机制已覆盖超过10万家企业,显著提升信用透明度,有效遏制信用风险蔓延。二是风险防控体系日益完善。上海票交所持续优化中国票据业务系统(以下简称“新系统”)业务功能及性能,“统一接口、统一标准、统一风控”系统功能持续增强,对异常交易、信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在上海金融法院支持下,新增提示付款拒付通知文件功能,明确票据行为人权责,合规经营文化深入人心。

3.科技赋能深度推进,数字化与创新文化蓬勃发展。一是平台化赋能显著。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票付通”和“贴现通”平台针对场景化、链上化发展精准对接,能效显著,前者促进企业应收账款规范化和标准化,精准匹配供应链场景需求,2024年供应链票据中,中小微企业用票金额1626.13亿元,在企业用票金额中占比七成;“票付通”为企业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线上账期支付工具,中小微企业完成“票付通”支付156.72亿元;“贴现同”则是精准连接企业待贴现票据与银行待投放资金,提升贴现效率,打通票据融资的“最后一公里”,中小微企业通过“贴现通”达成贴现1188.43亿元,占比超过四分之三。二是前沿技术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在票据签发、流转、融资等环节的应用试点稳步推进,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使用SDC(Smart Draft Chain,数金链)区块链技术,借助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密码学算法进行隐私保护,通过实用拜占庭容错协议(PBFT)进行共识,采用看穿机制提供数据监测,为提升透明度、防篡改、增强信任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4.市场功能深化拓展,服务效能与文化协同日益彰显。一是融资功能更加活跃,市场体量持续增长。票据贴现作为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渠道,发生额与余额稳步增长。转贴现市场保持活跃,是金融机构重要的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配置工具,2024年末,商业汇票贴现发生额为30.5万亿元,同比增长28.1%,贴现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二是价格发现功能显现,与货币市场联动增强。票据市场利率已成为反映实体经济短期资金需求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的重要风向标,其灵敏度和有效性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票据市场与银行间货币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在传导货币政策、管理流动性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从走势看,票债比保持较为稳定,票据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同频共振表明其在货币政策中产生压舱石与稳定器的作用。

1e46861e-c721-4846-a7d3-06e628123525.png

(二)“十四五”期间票据文化发展的特点及成效

1.数字化转型发展持续加速。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票据市场的数字化进程。秉持“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守正创新”的发展策略、“依法合规”的底线思维,票据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凝聚为票据市场实践的伦理内核与文化标志。上海票交所投产上线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满足了实体企业和市场机构多样化、全链条业务需求,根据票据全市场统计数据可知,2024年,票据市场用票企业数量352万家,较2023年增加32万家,其中中小微企业用户占比为98.2%。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票据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基于互联网的票据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数字赋能”为更多用票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步开展的线上票据知识普及、电子票据文化展览、专题培训讲座等,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接触票据文化。

2.合规性制度建设不断强化。随着监管政策的日益严格,票据市场参与者对合规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加强了对票据业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建立健全了合规管理制度与流程,加强对员工的合规培训与教育。监管部门通过加强监管执法、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强化了对票据市场的合规监管,营造了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同时,票据法规定的“无因性”原则与“背书转让”规则,推动形成“信用可量化、可流通”的市场机制。上海票据交易所推出的“票付通”产品,通过大数据建立企业票据履约信用档案,使中小企业信用价值显性化。从票据信息披露平台数据可知,截至2024年末,信息披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约10万家,承兑信息和信用信息披露率均超过98%,商票背书2.5万亿元,同比增长26.4%,较全市场背书金额平均增速高15.1个百分点,票据市场信息透明度不断提升,信用环境持续优化。

3.创新式产品实践日益浓厚。票据自创设自商品交易的真实需求,“以义取利”作为票据创设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及价值根基之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积累的道德观、经营观的重要体现。“义利观”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强调的是在商业活动中,不可一味追求利润,也要注重诚信履约与社会责任,票据文化长期共生的“义利观”彰显了真正成熟的金融文化,是一种谋利而不失义,循义以生利的有序风范。“十四五”期间,票据市场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供应链票据业务新增业务规模同比增长95%,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试点成功“破冰”,标志着“供应链+票据”的产融结合模式逐步走向成熟。“贴现通”累计服务企业突破3万家,促成贴现业务6654.3亿元;“票付通”接入开户银行182家、签约企业7279户,累计完成票据支付超过千亿元;“集票宝”“票信宝”产品用户稳步增加,通过数据赋能支持集团企业和市场机构高效开展和管理票据业务。此外,各市场主体还积极探索票据在支持养老、数字等领域的“新赛道”,以线上化、智能化、全天候和流程优化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票据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供给,也推动了票据文化的创新发展。

4.精准性服务理念愈加凸显。在文化的角度,票据市场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票据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十四五”期间,票据市场加大了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供应链及科技金融领域,票据以其信用叠加、凭证法偿、流动性好、融资便利等特点,为“三高一轻”的科创企业精准“开方”,高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通汇数科2024年度第一期鲁高速-路桥集团供应链票据定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作为首单直接模式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助力解决绿色企业融资难题。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提出并归口的《湖北省绿色票据认定指南》发布,为湖北省绿色票据认定提供依据。在普惠金融领域,依托“流程线上化+利率市场化+服务定制化”实践,进一步提升票据与中小微企业的融合度,全年中小微企业用票家数、金额分别达到345.9万家和108.2万亿元,全市场占比分别为98.2%和78.1%。积极服务了中小微企业。

肖小和,男,经济学硕士,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金融学会票据专委会首任会长、高级经济师

牧阳阳,女,华夏银行上海分行、高级经济师


文章标签:无

相关推荐

每日分析栏目最新文章

网站热门

热门标签

安东环球APP
点击下载 arrow-left
返回顶部